
干擾球可以看錄像改判嗎?
昨天晚上CBA新疆和遼寧的強強對話,非常精彩,新疆一度領先多達23分,遼寧隊則在最后時刻發起反攻,將比分追至3分。
在比賽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幕,引起了網絡上一陣熱議,今天,丁老師來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
大家先看一下這兩個圖
比賽中,郭艾倫搶斷反擊上籃,可蘭白克奮力追擊,從背后追帽,可惜這個球是一個干擾球,但是裁判并沒有理會。
這個球在網上引起一片喧囂,最大的矛盾就是裁判在看完錄像回放,確定這球的確是干擾球之后,依然維持原判,將球權判給了新疆隊。很多人都在說:看了也白看,那這錄像回放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們一點一點的分析,先說這個球是不是干擾球。
好,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在籃球規則里,是沒有“干擾球”這三個字的。
規則里有兩個概念:
干涉得分(Goaltending)和干擾得分(Interference)
案例中可蘭白克這個球,叫做------“干涉得分”
FIBA規則31.2.1
在一次投籃中,當一名隊員觸及完全在籃圈水平面之上的球時,并且:
· 球是下落飛向球籃中
· 在球已碰擊籃板后。
干涉得分 發生
干涉得分限制適用于:球不再有進入球籃的可能性前;球觸及籃圈前
我們逐條分析
條件1:艾倫這次上籃是一次投籃(上籃的專業名稱是: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
條件2:球已碰擊籃板后
條件3:球完全在籃圈水平面之上
條件4:被一名隊員(可蘭白克)觸及
條件5:球還有進入球籃的可能性,球觸及籃圈前
所以,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干涉得分”。
至于裁判為什么沒有吹呢?那我就不知道了。。。
好,那為什么裁判看了錄像回放依然維持原判呢。。
我再來解釋一下
這個案例中,裁判看回放,根本就不是為了確定是否發生了“干擾球”,而是為了確定究竟是誰出的界。
這個錄像回放可以說是從網球比賽中借鑒來的,大家也都知道它的名字:“挑戰鷹眼”。當然,經常看NBA的兄弟都知道,這個在NBA非常常見,裁判弄不清楚究竟是誰出界,不用主教練申請,他自己就去看錄像了。
但是熟悉規則的朋友都知道,CBA使用的是FIBA國際籃聯規則。但這個“教練員申請錄像回放”卻是CBA獨占的特殊規則之一。原因大家都知道,因為CBA賽場的誤判實在是太多了,因此中國籃協從14-15賽季才開始實施了通過錄像回放改判的規定。
根據籃協的文件規定,主教練在以下3種情況下,可以向技術代表提出挑戰錄像回放,這3種情況分別是:
是誰最后使球出界;
球員投的是3分球還是2分球;
當進攻計時鐘信號響時(24秒),球是否已離開投籃隊員的手。
不論成功與否,教練員在一場比賽中只有一次挑戰機會。但如果錄像也無法清晰判斷當時的情況,則以裁判員的判定為準,此次挑戰機會繼續保留。
如果主教練挑戰失敗,裁判員維持原判,要登記挑戰球隊一次暫停。如果該隊已無暫停(含短暫停)機會,則要判罰該隊教練員一次技術犯規。
如果主教練挑戰成功,裁判員應按錄像回放的清晰結果改判,包括 取消不應得的得分,判給正確的罰球次數,判給正確的球權。
當然,我大CBA什么事情都可以發生,比如去年遼寧和廣東隊的那場比賽,大韓的腿毛出界。。看了差不多10分鐘的錄像回放。。。但是結果呢。。呵呵噠。。
好了,這就是關于昨晚艾倫和可蘭白克這個球,丁老師想講的內容了。
既然說“干涉得分”了,最后給大家說一下什么叫“干擾得分”吧
FIBA規則31.2.4
當:
在投籃或最后一次罰球中,當球與籃圈接觸時,任何一名隊員觸及球籃或者籃板。
在一次罰球(隨后還有一次或多次罰球)后,球有進入球籃的可能性時,一名隊員觸及球、球籃或籃板時
隊員從下方伸手穿過球籃并觸及球時。
當球在球籃中,防守隊員觸及球或球籃從而阻止球穿過球籃。
這個案例中,小皇帝詹姆斯暴扣山貓隊亨德森,結果亨德森“頭球解圍”,用頭將詹姆斯的球頂出籃筐。然而,估計NBA的裁判也從沒有見過這種情況,哨都忘了響了,這球也沒有算得分。
讓老詹也是一臉懵逼啊!!!
隊員使籃板顫動或者抓球籃,根據裁判員的判定,這種手段已妨礙進入球籃或者使球進入球籃時。
這個情況,丁老師要裝個B。丁老師上學的時候彈跳也還行,由于身高較矮,進攻人上籃時會忽略丁老師的蓋帽,給了丁老師偷襲釘板大帽的機會。但有一次沒有帽到,手直接拍籃板上了,結果被裁判吹了個干擾球。。哎。。現在特別想來個干擾球,卻苦于再也跳不了那么高了,只能搖晃籃架來干擾球了。。。
對了,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干擾得分,就是球員抓著球籃打球時。。不過這種情況不常發生,只有“小學生”喜歡這樣。
最后,發幾個圖,考考大家的眼神,看看這幾個球是不是干擾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