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足球
記者陳永報道 12月14日,中國足協副主席林曉華在2016全國青少年足球工作總結會上公布了2017年青少年足球十項工作重點(簡稱“2017青10條”),其中包括青訓周賽制的推出、加強青少年男子國家隊建設、俱樂部梯隊建設標準、6到12歲青訓中心的建設等內容。
在中國足球有嚴重泡沫化傾向的今天,“2017青10條”的推出讓中國足球有機會回到地面,這十大重點,既有硬性指標(梯隊數量和參賽要求),也有開創性的舉措(周賽制),同樣涵蓋方向性(6到12歲青訓中心建設)和保障體系(青少年運動員、教練員技術檔案庫),透過這些內容,我可以看到足協進行了相對周密的調研和研討,也確實下定了決心推動中國足球青訓的發展。
NO.1繼續推行單年齡段比賽
核心:全運足球必須進行重大改革[內容]在全國性的青少年比賽中繼續推行單年齡段比賽,林曉華表示,過去由于歷史原因,從全國青少年聯賽到青運會和全運會,都是“一單帶一雙”的設置(如1997帶著1998,1999帶著2000)。這樣在客觀上造成各地只重視建設單年齡段隊伍,雙年齡段球員相對流失嚴重,國少是雙年齡段,歷來可選人數大大少于單年齡段的國青,說明這個問題不能回避。到2020年,在全國性青少年足球比賽中,將完成從13歲到19歲每個年齡段的設置。
[解讀]單年齡段比賽的意義毋庸置疑,除了保障雙年齡段球員的成長外,也有利于割除“更改年齡”等弊端,實際上,林曉華已經談及了保障單年齡段比賽的辦法,他表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全國青少年聯賽、全運會和青運會推行覆蓋各個年齡段的比賽。
在全運會增設了非奧運年齡段(比如95、99年齡段)之后,非奧運年齡段普遍受到重視,但全運會體制和青訓體制實際上有著非常大的沖突,前者為省市足協主導,后者由俱樂部主導,如果青訓發展完善,足球完全有必要從全運會中剔除。但現階段,也可以通過增加賽事的方式進行刺激,比如原來是18歲和20歲兩個年齡段,改為17到20歲4個年齡段的方式進行。
“中國足協需要和體育總局在全運會足球安排上進行更進一步的調研。”有俱樂部人士告訴記者。
NO.2賽制改革,周賽制推出
核心:中國青訓賽制的革命性改革[內容]對青少年足球賽制進行改革,在一些條件具備的地區試行建立區域性周末主客場賽事。通過賽事逐步建立競技系列球隊與校園足球隊伍之間的交流渠道,在保證學生學業的前提下達到賽練結合、增加交流機會,提高水平的效果,提高后備人才的培養質量。
[解讀]長期以來,中國足協在青少年賽事中采取賽會制,這一賽制遭受了全面的質疑,而在國外,不管是依托校園足球,還是依托足校、青訓營等方式,周末周賽制都是通行的青少年賽制,而且堅持數十年之久。如今,職業俱樂部的發展,以及高鐵的興起,為周賽制的實施掃清了障礙,這項革命性的舉措也由此出臺,根據中國足協2017年度青少年競賽日歷,周賽制暫時會在U14、U15和U16三個年齡段開展,U17年齡段(00年齡段)由于和99年齡段有全運會任務,暫時實行。
刨除資金、組織等障礙,周賽制仍舊有無法克服的問題,比如參賽球隊水平差距較大,導致部分青訓強隊鍛煉價值不高等,但業內普遍的觀點是,先建立完善賽制,然后逐步磨平差距,實現全面發展。
另一個重點是周賽制的轉播,很多球迷都向本報反映過這個問題,希望看到青少年聯賽的全面轉播。青少年轉播也能夠增強俱樂部青訓的決心,不重視青訓,被打得很慘,估計俱樂部也臉面無光,實際上逼迫俱樂部投入青訓,同時增強球員的抗壓能力,公開的比賽遠比封閉的比賽更能鍛煉球員。
NO.3俱樂部梯隊數量和參賽要求
核心:最關鍵是嚴格執行“準入標準”[內容]在職業俱樂部準入條件中,規定俱樂部建立梯隊的數量和參賽的要求,引導職業俱樂部逐步成為培養高水平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體。
[解讀]在組建了99-00年齡段AB隊,以及01年齡段梯隊之后,華夏將于今年年底完成02、03和04年齡段梯隊的組建,同時,華夏在教練員、青訓基地以及校園足球方面也都有大動作,這家新興俱樂部在青訓方面迅速建立了一個較高的標準,權健方面也有類似的計劃。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原有的中超俱樂部,只有魯能、綠城、恒大、富力、蘇寧等少數幾家建立了完善的體系,而多家中超俱樂部和絕大多數中甲俱樂部甚至完全不達標,要想使他們達標,必須在準入制度方面進行最嚴格的執行,即便不以降級的方式處罰,也需要進行有觸動性的處罰。
一旦各俱樂部梯隊建立,再想糊弄就不那么容易了:建立了就要打比賽,輸得體無完膚,誰都無法交代。
NO.4后備人才選拔方式的創新
核心:建立全國性球探體系[內容]在優秀后備人才選拔方式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選拔機制。第一,充分調動各地方協會的積極性,在開展區域性聯賽的基礎上,授權地方組建區域性高水平選拔隊,使全國各年齡段優秀青少年球員達到最大可能的儲備量,從而改變目前國內高水平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選拔渠道單一的現狀。中國足協為各地選拔隊配套高水平賽事,并通過賽事組建各年齡段的全國選拔隊。這一選拔機制將最終為青少年國家隊的組建服務。要特別指出的是,區域性選拔隊及全國性選拔隊,都將包括校園足球聯賽中培養出的優秀苗子,體育和教育系統為培養高質量的后備人才共同合作。第二,中國足協將組織老教練、老專家組成后備人才選拔組,專門負責到青少年聯賽中去發現人才、推薦人才,不僅針對球員,也包括教練員。
[解讀]本報曾經對此進行了報道,基本可以定義為“全國性球探制度”的建設,而在此之前,球探制度只有部分足校才擁有,比如魯能就有自己的球探體系,魯能足校的郭侃峰堪稱“中國球探專家”,從周海濱到王彤等,都來自他的發掘,目前在足校,總攬這方面工作。
NO.5加強青少年男子國家隊建設
核心:重點解決“錢”和“教練”[內容]從2017年開始,中國足協要借鑒足球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逐步增加青少年國家隊的建制。中國足協對各級青少年國家隊將重點給予幾方面保障:一是資金保障,為隊伍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好條件。二是人員保障,隊伍的教練班子將進一步得到加強,配備專職的體能教練、科研教練等,隊伍的保障人員也將得到加強。三是環境保障,要給隊伍創造良好的競賽和訓練環境,除了科學系統地進行安排之外,國內各地創辦如濰坊杯、熊貓杯等類型的國際性青少年賽事,為隊伍提供高水平的鍛煉機會。四是管理保障,沒有重點就沒有突破。國家青少年隊要在競訓管理方面,為海外球員參加集訓和比賽提供更為便捷的保障措施。同時配備工作經驗豐富、能力強的人員負責管理工作。
[解讀]足協的解讀已經非常詳細,需要說明的是,從99年齡段開始,各級青少年國家隊已經開始提前一到兩年組建,比如,93國奧,首次組隊是2010年夏天,當時他們是17歲,而到了99年齡段球隊,2015濰坊杯已經組建了選拔隊,時間提前了一年,今年更是組織了5次選拔隊集訓,青少年國家隊建設方面,足協已經逐步在開展相關工作。
實際上,在國青、國少長期發展過程中,錢和教練員是兩個最受困擾的問題,足協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說明,我們也期盼可以落實,考慮到中超收入增長幅度極大,反哺給青訓的資金也在增多,錢應該不是問題,那么教練就是核心所在。
NO.6加強教練培訓工作
核心:中國青訓最缺的是“好教練”[內容]切實加強教練培訓工作,逐步執行教練持證上崗和繼續培訓的執教資質管理制度。國內的各級各類青少年足球比賽,教練的資質要逐步建立起標準。如各級國字號青少年隊伍的主教練必須持有職業級的P證;參加全運會、青運會比賽隊伍的主教練至少持有A證;參加全國青少年聯賽隊伍的主教練至少持有A證等。
[解讀]足協的要求是程序化的,有兩個例子,一個是蚌埠的來憲強,這個名字球迷都很陌生,但說說他的弟子球迷就非常清楚了:李毅、張成林、韋世豪,這么一個好教練,在一個沒有什么足球傳統的城市卻培養了幾代好球員;第二個則非常知名,徐根寶,根寶足校的故事基本不再需要贅述了。
實際上,近期中國青訓的老大魯能足校遭遇了教練被“挖”的事情,胡義軍、尹德強、王曉龍先后加盟恒大、權健、華夏的青訓梯隊,清晰地反映了中國優秀青訓教練缺乏的現實。
NO.7建立球員教練技術檔案庫
核心:中國足球進入“大數據”時代[內容]建立競技系列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教練技術檔案庫。通過對全國各年齡段青少年球員各類技術數據的統計、積累、整理,進行大數據分析,總體掌握全國青少年球員在不同階段的發育情況、機能狀態、參賽技術統計、轉會及出國培訓記錄等信息。萃取和提煉出青少年球員成長內在規律和變化趨勢,保障選拔和培養過程的科學性、系統性。
[解讀]中國足球進入“大數據”時代,這是我們對這一制度的解讀,不過,要想真正讓“青訓大數據”發揮作用,實際上最缺乏的仍舊是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
在魯能青訓國際化的過程中,魯能足校常務副校長譚朝暉曾表示,國際化的難點在于專業管理人才,比如熟悉目標國家青訓情況、能夠和對方足協及俱樂部對接的人才,同理,在技術檔案庫建立的過程中,專業的技術人才,以及更加重要的分析人才非常重要,在建立了青少年委員會之后,足協有必要統籌全國青少年教練,建立一個“青少年教練委員會”,和“教練委員會”進行合作。
NO.8修訂《青少年足球訓練大綱》
核心:日本和德國是學習的榜樣[內容:]《青少年足球訓練大綱》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指導性。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及足球專項技能形成規律,層級細化各年齡段的訓練原則、內容和方法,并配套訓練指導叢書。
[解讀]這一項,實際上是第七項工作的升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大綱》要依托“青訓大數據”,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國足球需要向日本、德國學習,通過大數據,為青訓的各個層面,包括技戰術應用層面提供更加清晰的發展規劃。
日本足球的發展球迷相比都非常清楚,他們通過廣泛的、全國性的足球計劃,讓日本足球成為亞洲領跑者,而在歐洲,1998和2000年兩大賽事鎩羽而歸之后,德國足球啟動了“十年復興計劃”,并最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奪得世界杯冠軍。
NO.9推動各級青訓中心建立
核心:“6-12歲年齡段”被明確提及[內容]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各級青訓中心發展,加強青訓體系建設。6至12歲是“黃金年齡段”,是運動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國外目前非常重視,發達國家甚至有從4歲、5歲就開始進行訓練。我國目前在這個階段整體缺失。因此,針對6至12歲少兒進行系統專業訓練的各級青訓中心,中國足協將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中國足協在現有的43家青訓中心的基礎上,繼續細化各級青訓中心建設標準、審核辦法、管理規定等,在建設和發展中明確主體責任,為青少年在黃金年齡段能夠接受專業培訓打造有效載體。另一方面,繼續在政策措施方面推動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的發展,為競技系列儲備、培育、選拔和輸送人才。
[解讀]魯能足校以梯隊建設為主,但今年開始,足校強化9到13歲孩子的培養,甚至為他們專門配備了外籍技術教練,在此前的技術比武中,魯能足校孩子展現出來的技術讓人嘆為觀止;在青島,鯤鵬俱樂部青訓營圍繞6到12歲的孩子展開培訓,目前已有球員輸送到魯能以及恒大的足校。此次足協明確提及6到12歲孩子的培養,鯤鵬俱樂部總經理吳建濱非常高興,“能夠看出來,足協的調研非常細致。”
6到12歲孩子,實際上就是小學年齡段孩子,主要依托校園足球,這也就引出了第十項工作重點。
NO.10為校園足球的發展做好服務
核心:校園足球是青訓的土壤[內容]2017年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推動校園建立青少年足球俱樂部,在各地體育局或會員協會注冊,并由體育局或會員協會負責提供具備資質的教練,使喜愛并愿意參加足球活動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接受相對專業的足球訓練和選拔。校園青少年足球俱樂部與各地青訓中心接軌,為青訓中心選拔輸送接受系統專業訓練的學生。二是建立教練輔導團。組織具有豐富經驗的教練團隊,為校園足球服務,開展指導、培訓和選拔工作。三是與教育部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區域聯賽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共同努力打造優秀后備人才的培養平臺。四是提供教練培訓平臺,為校園足球優秀教練員提供更多的進入各級選拔隊執教和接受培訓的機會。
[解讀]校園足球和青訓是兩個概念,前者以青少年身心健康為核心,后者以培養職業球員為目標,但校園足球又是青訓的基礎,不過在現階段,校園足球由教育部主導,青訓由中國足協主導,如何有效統一是一個不小的難點,吳建濱就提出兩個事實的困難:“業余青訓俱樂部是6到12歲孩子培養的主體,如何保障我們的利益是非常關鍵的,此外,12歲的時候,球員面臨小學到初中的選擇,由于現行教育制度的問題,我們很難向初中拓展,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涉及到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分區制度,因此不能保證12歲之后有能力的球員,在最好的條件下得到統一培養。
當然,部分12歲以后的球員會直接選擇俱樂部梯隊,但仍舊有部分球員的家長并不愿意在12歲的時候確定孩子的未來,但到了初中之后,如果得不到專業的培養,足球才華完全可能被荒廢。鑒于目前現狀,有關人士也呼吁:“每個地市應該確立一到兩家有足球傳統的初中,讓全市優秀的孩子集中起來。”毫無疑問,這是解決的辦法之一,但中國足協對此無能為力,必須教育部門予以全面配合,至于是否會出現“尋租現象”,完全可以通過制度進行保障。
兩大核心問題足協尚未觸及
記者陳永報道 “2017青10條”的推出,中國足壇為之震動,其中周賽制等措施,更是堪稱革命性措施,外界認為,如果堅持下去,中國足球一定可以崛起,“中國足協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有業內人士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不過,“2017青十點”還是存在兩大遺憾,一個是18歲以上球員的職業培養,一個是聯合機制補償如何有效推廣,前者可能不計入青少年范疇,但從球員培養角度講更加關鍵,后者也并非青少年部分的責任,但對青訓極為關鍵,需要中國足協痛下決心。
[空白]18歲以上球員如何培養
我們給出的18歲,其實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實更加清晰的表述是:青少年球員和高水平職業球員的接軌期,這個年齡最小可以從16歲算起,因為中國足協規定16歲便可以簽訂職業合同,參加職業聯賽,最大則可以延續到23歲。所以,這個階段,可以表述為18到21歲,也可以寬泛地表達為16到23歲階段。
“中國目前非常欠缺的是18歲以后球員如何成長的問題,他們嚴重缺乏比賽,比如我們的孩子,他們在青少年階段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然而,當他們職業生涯開啟之后,他們未必能夠在一線隊打上比賽,預備隊聯賽質量又非常一般,如果沒有高質量、高強度、有壓力的比賽進行鍛煉,他們的成長就出現了問題。”魯能足校常務副校長譚朝暉告訴記者。
在中國,有一個根寶模式,武磊、顏駿凌、蔡慧康等球員,通過中乙、中甲的鍛煉,最終成為當紅國腳,但根寶模式具有不可復制性,徐根寶于2000年創辦根寶基地,2006年,球員已經具備職業水準,隨后,上海東亞俱樂部成立,連續兩年參加乙級聯賽,2007年年底沖甲,2008年到2012年,東亞俱樂部連續5年參加中甲聯賽,以1991年出生的武磊為例,乙級聯賽他就已經報名,在中甲聯賽,他累計打了124場比賽,而到2012年,他才21歲;此外,蔡慧康打了110場比賽,這種比賽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但更多的孩子無法得到根寶模式下的培養,只能找其他方式,魯能足校為18歲(16歲)以上球員設計了5個出口,包括海外青訓等,其中之一就是送到乙級聯賽進行初步培養,魯能試圖“扶植”淄博星期天俱樂部沖乙,但該俱樂部在2016年度業余聯賽中沒有完成沖乙的目標。
乙級聯賽理論上已是正規的職業聯賽,對抗性更強,壓力更大,比如買提江,在魯能足校原本不被看好,但在代表新疆打了2年乙級聯賽(當時乙級聯賽還不正規,報名便可以參加)后,成為魯能91年齡段的代表,相反一批天賦更加出色的孩子,如今已泯然眾人。
根據譚朝暉的介紹,足協對中超俱樂部入股乙級俱樂部并參加乙級聯賽的態度有所松動,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松動。
鑒于現階段18歲到21歲球員缺乏比賽的現狀,一個可行性比較大的辦法就是允許中乙出現中超或中甲俱樂部B隊,甚至允許中甲出現中超俱樂部B隊,西班牙聯賽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風險規避也做得非常成熟。
[忽視]聯合機制補償到底搞不搞?
如果說18歲以上球員的培養,還可以不計入青少年球員培養計劃中的話,那么聯合機制補償沒有被提及,則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失誤,當然,聯合機制補償涉及足協其他部門,但核心確實為青訓服務的。
聯合機制補償其實就是職業球員的每一次轉會,其中轉會費的5%要輸送給12到23歲期間培養過這名球員的俱樂部或者青訓機構。以目前中超可能出現的1.5億轉會費球員計算,其中的750萬人民幣要輸送給培養過這名球員的俱樂部和青訓機構。
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整個2017賽季中超本土球員轉會費規模至少超過5億,甚至有望達到10億,如此,輸送給青訓機構的聯合機制補償,數額就是2500萬到5000萬,這筆錢反哺給青訓機構,對于中國足球的青訓是最大的幫助。
以火車頭俱樂部為例,他們在這個冬天選擇了退出中乙,但實際上,過去幾年,各家俱樂部虧欠火車頭的聯合機制補償數額不低于300萬,但火車頭一分錢都沒有拿到。
對于中國足球來說,聯合機制補償制度已設定得非常完善,目前的核心就是如何有效監管并保證實施,比如,如果俱樂部不愿意支付聯合機制補償,足協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能否有強制措施,這些都沒有被提及。
其實,監管和強制措施非常簡單,在轉會申請中,足協只需要新俱樂部把聯合機制補償費用及相關俱樂部(非常簡單)清晰列出來便可,否則不簽發《國內轉會證明》,這可以作為青訓機構追討聯合機制補償的證據。隨后,在球員注冊的時候,俱樂部需要出具聯合機制補償的支付證據,否則不予注冊。簡單的兩個措施,便可以有效保證聯合機制補償的實施。
“聯合機制補償,是國際足聯最有前瞻性的設計。”有人曾經這樣評價聯合機制補償,在青訓缺乏的中國,聯合機制補償更應該得到徹底的貫徹,但現狀讓人憂慮。
此外,為了保證聯合機制補償的實施,嚴厲打擊陰陽合同也應該成為中國足協的工作重點,當然這可能需要其他非足球部門的配合,但話又說回來,沒有誠信、鉆漏洞的俱樂部,又怎么支撐中國足球的未來呢?而要保證誠信,呼吁不是辦法,制度和強制手段才是根本。